閱讀近代東亞世界「摩登新女性」的幾種視角
005期
近來學術界研究近代東亞性別史的學者紛紛將研究的目光集中在「摩登新女性」身上。這些所謂的東亞的摩登新女性,大多是年輕女子,受西方文化影響,喜歡新奇事務,服裝時尚,展現自我,她們一般會與共同喜好的「摩登男子」結伴,但社會的眼光幾乎集中在這群女性。

一般研究的重點大致有三個面向,一是稱為「摩登新女性」的實際女性主體;二是把一些女性視為性的觀看對象,用好奇及揶揄的眼神觀看,這些大多是男性評論家與畫家透過言論所構築的社會印象;第三是引起男女問題的摩登新女性印象。

在以往,較活躍的研究團體有華盛頓大學的「世界摩登新女性研究會」,這個社群於2000年時曾發表過研究成果《世界摩登新女性:消費/近代/全球化》。這書透過各種視覺圖像與物質文化說明摩登新女性在近代是個全球化的現象。透過連結與比較的視角,《世界摩登新女性》探討與新女性有關的日用商品(口紅、齒磨)消費所看出的近代女性的形成,國際企業在各地販賣相關商品時的市場開拓與販賣策略,以及廣告與電影中有關摩登新女性的形象再現等問題。

近來的幾本摩登新女性的研究則延續上述成果的取向,並在幾個方面做進一步的探討。第一,透過語言與表象來探討女性主體性的問題;第二將焦點集中在東亞;第三,重點放在殖民地時期,探討1920-1930年代東亞世界中的資本、帝國與性別間的相互關係。

這些書的重點有:所描述的女性主體的容貌是近代殖民地的時代表徵;摩登新女性是該時期的商業資本的象徵;近代殖民地不僅是分析的概念也是瞭解近代的方法。近代性帶來許多能動性,移居勞動者與殖民冒險家在時間與空間上相遇,人群與資本的流動帶來新的近代日常生活,像是工業化的生產所帶來的香水消費與石鹼肥皂的使用,促使日常生活進入競合關係的時尚政治體系。此外的日常生活變化還有:個人寫真照片的拍攝、強調性別差異的圖畫與漫畫製作、廣告印象給予近代商品的使用價值、品味追求,以及自由戀愛等等。

然而,這些研究所關注的新女性圖像不是在論述一個鮮明存在的新女性的實際面貌,而是根據各種資料,探討這些女性如何在近代殖民地的社會關係中,面對複雜的政治事實,並在此種環境中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因此我們得以看到在帝國主義的戰爭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女性、上層婦女如何開發新生活,創造新生活;或者是勞動階級女性如何找出些許生活樂趣。

可惜的是,這些研究都過於生硬的學術著作,一般讀者難以親近閱讀。讀者若想要進一步理解摩登新女性的實際面貌,建議可以參考鄭麗玲教授的這本通俗讀物《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在作者上一本書《躍動的青春:日治台灣的學生生活》的寫作基礎上,這書將焦點集中在日治時期台灣的摩登新女性,透過大量的圖像與深入淺出的文字,描繪出豐富的新女性面容。

作者書寫的課題相當豐富,建議讀者可以不用逐章閱讀,隨翻隨看,篇篇精彩。在裡頭,我們可以看到有別於學術論著的關注重點,像是:纏足與高女、家政女學校、洋服、中等學生學力調查、女學生的閱讀書單、住宿生、女性與勞動、社會運動與女性、婦人家庭雜誌、家計簿、月薪調查、戀愛自由,以及不良少女。透過鄭麗玲的細心考察,這些出自報刊、日記、學校紀念冊、回憶錄、總督府資料的各種史料,都變成一則則有趣的人物故事。

我自己曾經寫過《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分別從帝國、地景、空間、飲食、性別與醫藥的角度觀看,性別的部分僅涉及一些,閱讀鄭麗玲的書後,收獲頗多,深受啓發。其中我對新女性的閱讀世界深感興趣,文中提到的《少女之友》,的確是當時的暢銷期刊。

可以做點補充的是,《台灣日日新報》常會公布新高堂書店的「暢銷雜誌種類」。例如1917年的二月份,就刊登了當月的雜誌排行榜,其中銷售數量一百本以上的有:《婦人世界》770冊、《幼年畫報》600冊、《幼年之友》330冊、《講談雜誌》290冊、《家庭雜誌》250冊、《中央公論》245冊、《少女之友》240冊、《日本少年》240冊、《太陽》230冊、《幼年世界》225冊、《婦人畫報》220冊、《婦人之友》220冊、《小兒》180冊、《日本及日本人》165冊及《文藝俱樂部》140冊。這些雜誌多屬於婦女看的,大都可以在全台不同書店買到,新竹公學校教師黃旺成就曾經在台中的中央書局買到《太陽》雜誌,並在1927年的日記寫到閱讀心得:「今天略覺清閒,看了多少的什誌《太陽》以遣興致。

玉山社這次所出版的鄭麗玲教授的摩登新女性著作只是開了個頭,類似這樣的日治台灣日常生活史的資料還很多,相當值得年輕學子繼續挖掘新史料進行書寫,唯有將這一塊塊看似破碎課題的拼圖補齊,我們對於所謂的殖民地下的東亞現代性生活,才能有較全面的看法。然而,僅有新史料還不夠,如何將這個東亞的共同現代性生活放在全球視野下觀看,或許是下一階段可以努力的部分。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