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為什麼需要主體哲學?
因為人不是無需費力,自然而然就成為主體。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更肩負起行動的責任,他才真正成為主體──主體的地位是努力得來的。

◆主體哲學在談什麼?
探討自我的構成、自我的認識、自我與他人和他物的連結、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主體哲學有「什麼用」?
當我們透過意識、感知、行動、他人、欲望、存在等概念,反思與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關係,這有助於我們深度地理解社會上發生所有道德衝突的具體案件,也能培養讀者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和自我觀點。不讓自己受制於欲望,但也能理解並重視自己的欲望;懂得同情共感、尊重他人,但也懂得自我保存、尊重自己。學習主體哲學讓自己了解「怎樣才是真正的人」。

◆ 主體哲學討論哪些主題:

  • 人,在什麼時候才算是個主體?在什麼條件下,才能談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嚴?
  • 那個意識中的我,以及無意識中的我,哪個才是我?
  • 透過知覺感官來認識世界是否可靠?不同的主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得共同感受到的客觀性?
  • 我們如何藉由他人來認識自己?他人的存在是否為道德的基礎?
  • 欲望與主體的關係為何?人們追求欲望的滿足,是為了擁有某物,還是想成為一種特定的存在?
  • 「活著」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在時間之中的持續存在?與其他物體存續的方式本質上有何差異?活著需要理由嗎?

head1-t1 head1-t2 head1-t3 head1-t4 head1-tt
head2-txt
book qa-title boox-txt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
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定價:$ 450元 特價79折$356元 放入購物車

愛他人,可以退讓到什麼程度,還依舊保存住自己? 我是個孤島,還是真的能夠與他人同情共感?
奴役我的,是永不饜足的欲望,還是節制欲望的規範? 存在需要理由嗎?沒有理由的存在是否值得繼續?

在這裡,我們思考主體如何認識自己。 我們討論主體如何運用知覺來掌握外界。
我們探討他人的處境如何召喚我們,讓主體之間產生連結。
我們試圖從自身的欲望中,分辨出自己的缺乏和獲致幸福的可能。
我們從時間的流逝,去探討存在的本質。

我是誰?我可以清楚地認識自己嗎?或是我必須在他人身上才能看見自己?
我真的能夠感受、理解別人的痛苦嗎?如何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觀點,不再人云亦云?

這是一本關乎「自我」的書。
探討自我的構成、自我的認識、自我與他人的連結、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一切問題的回答,從這本書開始!

「本書目的絕對不是呈現琳琅滿目的抽象概念,而是為了讓讀者透過這些概念來反思自我以及自己與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關係。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深度理解社會上的具體案件,也能培養讀者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和自我觀點,不讓自己受制於欲望,不隨波逐流,甚至懂得尊重異己並同情和理解他人的痛苦,成為真正的道德主體。」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常務理事)

good1

由自己來定義「我是誰」似乎沒那麼簡單。我們以為自己清晰地了解到自己是誰,但這種清晰本身就值得質疑,因為我們無法察覺自己被壓抑的那一面,還忽略了時時刻刻影響著自己的他人。當我們活在朋友、父母、長輩、權威的眼光中,以致於有時為了符合他們的期待,任由他們決定我可以是誰。即使四下無人之際,還是有他人的眼光、看法、評價,深深影響著我的自我認知,以及我應該要欲求什麼。甚至把不是自己的欲望當作缺乏,藉由滿足他人的眼光來迴避自己,讓我們充滿驕傲的自我其實充滿著他人的欲望,以至於把「可有可無」的欲望轉換成生命上的「不可或缺」。

面對欲望,有人主張要節制自己的欲望,但是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節制呢?節制的目的或許不是為了節制而節制,而是透過節制,發現自我控制以及一種自主性的表徵。因此,節制不只是單純的禁止和壓抑,而是要透過節制,清楚地知道什麼是我要的,什麼是我不要的。

在盡情享樂、失去控制時,我們是否還能擁有自我?我們在購買一個東西時,不只是為了擁有那個東西,而是這個物品還可能代表著購買者的自我認同,甚至透過占有行為向他人標榜自我。弔詭的是,當商品廣告告訴你要「忠於自我」盡情消費時,這個時候的欲望還是「我的」欲望嗎?我們購買了流行商品、跟他人擁有相同的東西時,是否還可以炫耀自己的與眾不同?我們活在一個鼓勵消費、創造欲望的體系,自己卻又不假思索地認為這是我的欲望。

自我本身就是所有力量衝突的所在,自我可能被所有的力量拉扯而撕裂著,但是主體問題不會因此而結束。主體可以反思:在辨識不是我的事物上,在拉扯的關係中,發現著那個帶有意識、欲望、警醒的自我。面對自我不是對過去永無止境的追悔,或是虛妄地追求一個空洞的自我本質,從而自我癱瘓,最後活在懦弱與懶惰所共構的自欺中。因此對主體的思考,不會停留在空洞形式上的既定存在,主體需要面對自我的限制(無意識、他人、欲望的影響),需要在時間中去發現意識得到或意識不到的欲望,透過盡可能感知生命與行動而充填其存在,藉由反思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真假關係,才可能創造出一個面對過去時,活在當下、籌畫未來的我,一個可能屬於自己的自我。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是否還可以簡單地說自我是既定的、命定的?自我難道不是一種任務?自我難道不是待完成的、需要行動、需要創造?

這些對主體的反思,在人開始思索質疑周遭發生的現象以及既定價值時,就會開始發酵。我們可以停留在「反正什麼都一樣」的相對論當中,當然也可以透過這本書的「問題意識」,進一步以正方、反方思考人性或共同生活中必然觸及的問題及價值,以及可行的解決之道。不同觀點能提供參考,破除一些邏輯上的矛盾,但真正的答案還是屬於願意思考的人。(摘選自《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推薦序部分內文)

good2

所謂的「活著」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在時間之中的持續存在?與其他物體存續的方式有何本質上的差異? 本書最後一章不可迴避地探討了這些相當根本且困難的本體論問題,而且以「時間」概念貫穿其中,一方面探究時間是否為人類的感知結果,是否只是對於變化的意識,而非獨立於人類知覺感官之外的真實存在;一方面質疑人類能否跳脫時間的框架來認識這個世界。當然,這也關乎有限的人類能否進入沒有時間的領域,或說一種非時間性的「永恆」存在。至此,關於「上帝」、「死亡」、「自由意志」等各種哲學概念也接踵而來,不僅抽象、亟需多次反芻才能確切掌握,且各自充滿歧異,而略微不同的界定或理解,亦可能構成差距甚遠的世界想像。

無論如何,本書對法國高中生或身處台灣的你我而言,肯定是一場思想的饗宴。其內容的開展在思維層次上從具體走向抽象,範圍上則從個人逐漸擴大至世界,始於關於自我意識的討論,接著進入如何感知他人與外在世界的認識論議題,最後才來到了關於存在與時間的形上學領域,一層層掀開主體性的面紗。然而,本書的目的絕對不是呈現琳琅滿目的抽象概念,而是為了讓讀者透過這些概念來反思自我以及自己與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關係。筆者以為,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深度理解類似本文提及的具體案件,也能培養讀者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和自我觀點,不讓自己受制於欲望,不隨波逐流,甚至懂得尊重異己並同情和理解他人的痛苦,成為真正的道德主體。或許,這也是高中哲學教育的推動宗旨。(摘選自《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推薦序部分內文)

good3

「認識你自己」,相傳是刻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無論在柏拉圖或者是 Aeschylus 的筆下的蘇格拉底,都是以「Know thyself」作為他討論哲學的原則。「我」在這世界之中,但「我」又可以被凸出在世界之外。我能意識自己的存在,也能意識到客體和其他主體的存在。

我如何肯定在我身邊的同事不是沒有心靈的喪屍(zombie)?如果只有我的存在是被肯定,我如何不會將其他人視為物?這又成了倫理學的問題。這當中也有知識論的考慮,「主體」怎樣確定自己的信念、思想是對的?這必然要又要回應世界,和世界有一種符合╱對應的關係。

書中的提問正是回應主體如何「客觀化」這問題。要達到客觀,主體應該排除那些可能介入自身與客體(對象)之間的東西,主體可以藉由諮詢他人而達到客觀性,主體在採納普遍觀點而非特殊觀點的條件下,可以做到客觀。在哲學上最刺激的,莫過於挑戰主體存在的思想。尼采是當中的佼佼者。在他眼中,「我」是由身體做過的事構成的。是這個身體構成「我」。當中可以充滿衝突、不一致,而沒有清晰的統一體 —主體的存在只是個不確定的假說。

又回到那個原初問題︰「我」到底是什麼?意識是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而知覺則是我跟世界的聯繫方式「他人是另一個我自己嗎?」、「若沒有他人,我們還會是我們自己嗎?」這些問題其實揭示了哲學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人的塑造。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如果順著笛卡兒哲學的思路,我們永遠走不出主體─客觀的格局。我們只是不斷去證明那客觀的外在跟我很多相似,從而推論他╱她應該也是主體。來來去去,「我」始終是孤獨的、在社會之外,在世界之外。社群主義者、浪漫主義者,或者書中提到的鄂蘭,都提示我們「只有面對他人,我們才會展現自己的樣子」,或者如列維納斯所說「這張臉孔的脆弱禁止我殺人」,「我」其實是在世界之中,「我」其實是被世界塑造,「我」是被世界規範著。

筆者無意在此判別誰是誰非,我只想指出偏狹的哲學教育可以很危險。但正如我一再強調在教室裡,教師其實擁有(也應該擁有)最大的權力,他╱她如何調動各種思想,或者呈現哲學問題。其實也在塑造一個一個的「自我」。保持心靈的無限開放,享受書中各種不同風格不同派別的哲學文本,這也就是蘇格拉底詰問的最終目的︰「認識你自己」。(摘選自《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推薦序部分內文)

spe-bar
  • slider_1
  • slider_2
  • slider_3
ex-bar
  • ex-b1
  •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
    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定價:350元 | 特價79折:277元放入購物車
    關心政治,是政治狂熱?還是正常公民應有的樣貌?
    人民的訴求,是否可用激烈的方式來達成?
    或是該以維持社會日常運作為優先?
    「小確幸」的生活,可以脫離政治處境而存在嗎?

    以扎實的哲學閱讀、深刻的辯證和討論,裝備自己的政治信念。
    當現實處境遭遇問題和衝突,才能無畏地捍衛自己的政治行動!
  •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
    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定價:320元 | 特價79折:253元放入購物車
    面對義務,我們有服從還是反抗的自由嗎?面對抉擇,我的行動準則是什麼?
    服從道德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失去自由?
    但人若沒有自由意志,仍需負擔道德上的責任嗎?
    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價值嗎?不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人性嗎?

    當你面對左右為難的處境──
    你需要道德哲學,讓你冷靜理性進行辯證,發展出一致的價值和判斷標準。
    當你陷入左右攻防的理論胡同──
    你需要道德哲學,把你拉回人類的真實處境,讓思想充滿人性的溫度。
  • ex-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