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德國的歌德、世界的歌德──
或少年維特的歌德?



今日的德國人,就像一七七○年代那些年輕的《維特》讀者一般,仍然能夠以歌德的著作與生平做為他們的主要關注對象。儘管《維特》已經退居文學史的範疇,而且《浮士德》的民族自畫像意味已不像一個世代之前那般濃厚,歌德的個人魅力依舊持續不衰。

人們在他身上察覺出今日德國的一種象徵:以人道精神來因應現代的各種不同挑戰。……緹士拜恩的歌德已經比真人來得更偉大。他是一個擁抱全世界文化的人物。他名副其實位於雕像的底座之上。緹士拜恩向我們呈現的歌德是一座紀念碑,現在他真的變成了那樣。

當我們抵達法蘭克福機場,來到如今全世界各地旅客第一次接觸到德國的地方時,會看到一尊根據緹士拜恩《歌德》製作的塑像向人致意。那個由一幅畫作轉化而成的雕塑,是德國過去與現在的象徵。(頁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