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選摘(節錄)
網路金融戰爭


二○一三年八月二十二日,那斯達克(Nasdaq)關閉半天。投資人從未聽到對這件事的合理解釋。如果是輕微或技術性的問題,那斯達克一定會告訴我們原因何在。他們會說程式出了一點問題,或工程師更新軟體時出了差錯或安裝發生問題。那斯達克從未提供具體的資訊,只是模糊地提到一個「介面問題」。

為什麼不解釋?那斯達克自己必定知道原因。可能的解釋之一是:當機的原因是邪惡的,可能是犯罪的駭客造成的,更糟的是中國或俄羅斯的網路軍團攻擊。投資人一定也知道,外國的網路戰爭單位,有能力關閉或破壞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主要股市。

二○一四年,《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登出一篇報導,標題為「駭客入侵那斯達克」。這篇報導所指的事件可以回溯到二○一○年,但媒體一直到二○一四年七月底才報導發生的經過,原因是在聯邦調查局(FBI)、國家安全局(NSA)和國土安全部的協助下,那斯達克終於在它的作業系統找到一個電腦病毒、追蹤它的來源,並斷定是一個攻擊性病毒。放置該病毒的不是犯罪集團,而是俄羅斯國家。

這類報導往往由別有目的的官方來源散播給記者。為什麼這篇特定的報導在事件發生四年後才公開?報導並沒有延遲,但為什麼消息來源等了四年?推想之一是:主管官員想了解俄羅斯入侵美國金融交易所的範圍,以便提醒投資人可能發生更糟的情況。它是一個警告。

一般分析師的反應是,我們的駭客一定和對手的駭客一樣優秀;如果俄羅斯駭客可以關閉紐約證交所,我們也能關閉莫斯科證交所。美國確實在網路戰爭上比世界上任何國家強,但想想這種事可能會有什麼發展。

如果俄羅斯關閉紐約證交所,而我們關閉莫斯科證交所,誰是輸家?我們輸,因為美國的市場比俄羅斯重要得多。我們市場牽涉的財富和引發的外溢效應,遠為龐大。以俄羅斯的金融地位來看,他們的損失無法相提並論。避免報復和網路戰爭擴大的原因之一是:結局對美國不利。俄羅斯總統普亭(Valdimir Putin)知道這一點,而這也是他二○一四年信心滿滿地入侵克里米亞(Crimea)的原因之一。他很清楚美國不會升高金融戰爭,因為最後我們的損失會比俄羅斯大。

不熟悉冷戰的人可能不知道,當年也有這種避免衝突升高的顧忌。美國擁有足夠完全摧毀俄羅斯(當時稱為蘇聯)的飛彈,俄羅斯也有足夠完全摧毀美國的飛彈。這是高度不穩定的情勢,因為兩國都有先發動攻擊的誘因。如果你先發制人,把對方完全摧毀,你就是贏家。對這種不穩定的反應是打造更多飛彈,有了更多飛彈,就能在撐過第一波攻擊後,還有足夠的飛彈發動第二波攻擊。第二波攻擊將重創先發動戰爭的國家。第二波攻擊的能力才是避免對方先發動飛彈攻擊的原因。

但是,這種考量並不完全適用於金融戰爭。雙方的武器可能對等,但損失並不對等。美國的損失可能大得多。

另一個危險是:意外觸發網路金融戰。如果你要求你的駭客,設計一種關閉紐約證交所的能力,他們必須實際演練,他們必須進行試探。例如,當無意引發金融恐慌的俄羅斯駭客進行試探時,可能意外引發金融恐慌或造成交易所關閉。這是更令人擔心的情況,因為它不需要非理性,而只要一個意外,而且意外總是會發生。

美國軍方的網路司令部和國安局(NSA)有絕佳的網路戰爭嚇阻能力,不過美國在戰略理論方面投入的努力不夠多。只有少數專家如非法金融制裁中心(Center on Sanctions and Illicit Finance)的薩拉特(Juan Zarate),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路易士(Jim Lewis),扮演類似一九六○年代卡恩(Herman Kahn)和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發展戰略核武戰爭理論的角色。戰略弱點將升高網路金融戰爭的風險,而這種風險則是另一個擁有黃金的理由,因為黃金不是數位的,無法被駭客入侵或抹除。